青岛自贸区通过制度创新引领高水平开放。 “试验田”培育了358个“创新成果”,358个创新成果不断输出。 97项获国家、省以上各级表彰和推广……成立6年来,青岛自贸区制度创新的“苗床”正在长成“森林”。自贸试验区是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制度创新是其主要使命。如何准确解决问题?青岛自贸区牢牢把握两个关键词:原创、融合。近日,青岛前湾港迅速转运拼运“地中海玛丽埃拉”号货轮抵达的机械零部件和国内出口货物,立即发往东京、大阪等日本港口。这一高效场景的背后,是青岛自贸区的创新实践为解决国际运输拼箱“难题”,与青岛海关合作,开创了国内首个“保税+出口运输”拼箱及非报关国海铁联运的国际运输拼箱模式,大幅提升运输效率。国际运输和一体化是衡量港口国际化水平和航运中心建设的重要指标。过去,许多企业选择在韩国釜山等港口中转,而不是附近港口,因为手续繁琐且成本高昂。现在,新的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青岛五洲通达供应链有限公司总经理石林表示:“与釜山、新加坡等港口转运相比,转运时间缩短了三到五个工作日,大大降低了企业成本。”数据证实了这一创新的有效性:今年1-8月,青岛港国际中转量达754标箱,同比增长55.5%。青岛自贸区自成立以来,围绕“问题导向+国际对标”的创新逻辑,不断开展原创性、差异化、融合性探索。 “我们将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开展先行性研究,重点发现企业反映的拥堵、困难等问题,同时突出区域特色和产业优势,整合推出一系列制度供给与市场需求精准匹配的创新举措。”度假办主任周峰表示:创新离不开城市这盘“棋”的支撑。青岛保税区成立之初,青岛市成立成立自贸活动专项小组,建立“澄清指导”机制,指导各部门共同解决问题。正因如此,青岛自贸区不断汇聚多方智慧,协同创新,产出可模仿、可推广的创新成果。例如,黄岛海关、山东口岸、青岛港与地区联合成立了“区域海关与口岸联合研究中心”,已输出省级以上推广成果30余项。青岛自贸区牢牢抓住制度创新的“鼻子”,同时利用容错机制消除创新顾虑。制定容错豁免正面清单、创新自贸试验区认定机制,将激发“敢闯敢试”的内在动力。隋斌 青岛自贸中心副主任e区管委会表示,总体已形成差异化创新成果,主要集中在通关便利化、贸易数字生态、绿色发展、海洋经济、培育贸易新业态等领域,有效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一系列“第一”、“第一”,展现了青岛自贸区独特的创新探索痕迹。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院长崔伟杰表示,评估结果显示,近三年来,青岛保税区前所未有的制度创新措施落实率分别达到35%、49%和51.3%,不仅逐年提高,而且始终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虽然52平方公里是青岛自贸区的实施范围,但它所辐射的改革创新力量已然突破穿过其物理边界。全省辐射状拓展,以黄河流域为腹地,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成为该地区落实国家战略的重要路径。在省内,该区已在日照市、临沂市、聊城市等6个自贸合作创新区复制推广了20多项成品油贸易、跨境电子商务等领域的创新成果。放眼黄河流域,源自青岛自贸区的五项制度创新正在流域内推进。该地区联合九省(区)成立黄河流域跨境电子商务联盟。黄河沿岸内陆港口和航线总数分别达到51个和83个,成为黄河沿岸最便捷的“经济出海口”盆地。改革消除了障碍,重振了发展动力。青岛保税区占地0.46%的城市面积,占外贸进出口销售和限制类批发贸易的20%以上。进出口总额居全省三区首位。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评估认为,青岛自贸区在实施自贸试验区完善战略中继续发挥引领作用,在全国自贸区中占据强势地位。 (大众新闻记者白晓、刘江波)
Leave a Reply